York Minster & York Sky

出國前,就已聽聞兩岸學生時而在政治議題上出現爭執或摩擦,
甚至有學長建議我心裡要先有個底,免得中國同學提起、國際同學問起,
顯得左支右絀或措手不及。

到目前為止,我算是幸運的,未曾遭遇任何正面的挑戰;
不過間接飄過來的煙硝味,倒是不算少數。

昨天在往York的路途上,不小心聽到前頭一位大陸女生的心聲:
「我有嚴重的仇日情結。...像台灣人,老一輩還會對大陸有好感,
年輕一代竟然對日本人比較親近。我認為這是一種教育的失敗。...」
一小時後,後頭又飄來大陸男生對台灣同學的「統戰」:
「我們的對台武力都只針對軍事設施,不會針對你們一般民眾的住宅或財產。
所以我真的建議你:遠離軍事設施吧。...
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年代都是實施中央集權統治的;
現在中國有13多億人口,每個人各有各的想法,真的不太可能實施民主。...
一國兩制已經讓香港受惠許多。如果台灣也納入一國兩制,
你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民主、經濟制度,但不能有自己的軍事武力。...」

這些片段字句,讓我在往York的Coach上,反反覆覆沉吟思索許久。
我感到興趣的,是所謂台灣的「親日情結」與「教育失敗」。
對岸同學言下之意,當是認為台灣應該加強對中國民族情感的教育,
並壓抑對日本的持續好感。

其實回想不過20年前,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旗之下,
台灣民眾對中國確實是有一定程度的好感。
所以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台灣也發出不少熱血沸騰的聲援行動。
但不到20年,民調就一再顯示:
支持兩岸立即統一的比例跌落谷底,支持終局獨立的比例逐漸升高;
即使支持逐漸完成統一,也都以大陸地區已然民主化、自由化作為前提。
為什麼會有這樣思想上的轉變?

我認為,社會的多元開放、媒體的自由化(但目前台灣的媒體市場有點太過了),
促成民眾擺脫黨國教育的枷鎖,可以透過訊息接收自主地進行客觀評價。
資訊的充實,人民的想法會逐漸趨於準確(但不會一致),
通常更與黨國教育之下單一、武斷的結論「剛好相反」。
大陸同學的想法,我覺的是在資訊不足的情形下作成的;
(就像我有中國同學人質疑天安門事件應該不是massacre大屠殺~~)
用我們的話語來形容,就是被黨給洗腦了。
如果有一天中國也邁入自由化的行列,我懷疑她還會不會這麼強烈地仇日?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
日益加強對臺灣的武力恫赫,以及在各種國際場合的打壓、限制。
僅僅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原本對中國有好感的台灣人比例,瞬間掉個好幾趴。
於是我想知道,如果我甩了這位對岸同學好幾個耳光,
她還願意對我這所謂「血濃於水的台灣同胞」,存有好感或親近嗎?


除此之外,我也質疑「民族情感」這個辭彙的操作方式。
我想,在自由民主體制之下,
國家是不能以「民族情感」作為理由,強迫決定民眾的意志或自由決定。
不論老少,都有權利決定在情感立場上親日本、親中國、或作自己。
每個人也可以質疑他人因為過於親近某一方而出現的偏頗意見
(例如過度親日而忽略日本的軍國主義立場、過度親中而無視於中國的人權現況),
但沒有權利逼迫他人接受特定立場,遑論是政府。
若只因為血緣、語言、文字接近,而強迫決定民眾的思想、行為、決定,
(我真的有中國同學說:他再沒錢也不買日本車!--希望他以後不會成為領導者...)
那是極權政府的行徑。

那透過教育來影響呢?在對岸同學口中,台灣沒這麼做,真的是教育失敗嗎?
對此,我想應該找些杜部長的新聞給她參考。
教育部光是計畫在教科書中「去中國化」,就已經讓部長在國會被罵到臭頭,
更何況是企圖增加「親中」、「貶日」內容?
台灣已擺脫威權體制,教育內容應儘可能在思想上維持中立,
而不是試圖透過教育灌輸學生特定政治立場。
我們的教育失敗之處,或許是不願認真面對台灣過去的歷史事實(不是歷史詮釋),
怠於加強學生對民主、自由、人權觀念的認識。
這樣的教育失敗,我相信也同樣存在於中國,
不曉得對岸同學是否有所認知?又有沒有勇氣提出批評?


想了一堆,我想我心裡有個底了。
但我只擔心,派上用場之際,會不會對中國同學只是對牛彈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itaNGeoffr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