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威爾斯西北方有個叫Anglesey的小島,
儘管地處偏僻風景優美,全島最吸引外地人眼光的地方,
卻是個以「名字」招攬觀光客的小鎮。
她的名字,當地人習慣直接稱呼Llanfair,
全名則是(準備好了嗎?要一次唸完喔):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

翻成英文則是The Church of Mary in the Hollow of the White Hazel
near the Fierce Whirlpool and the Church of Tysilio by the Red Cave,
「急流漩渦附近白楊樹林山谷中的聖瑪利亞教堂與紅岩洞附近的聖堤西路教堂」。
即使以中文唸出,也長到快讓人斷了氣;
作為當地人,要是每天上公車前要先跟司機報出這一長串拗口的地名。
我可能會乾脆選擇遷居吧><。
想知道在威爾斯語中這個地名的發音方式,
可以去維基聽聽看,最後的"gogogo"讓這個鎮名頗有振奮人心的效果。
想知道其他威爾斯地名的發音,可以上BBC


而因為名字是這麼的特殊,觀光客總是喜歡來到town centre的火車站前,
與高懸在牆上的鎮名招牌合照一張──
即使名字總是長到得把鏡頭拉很遠,才能完整擠進去><”
而火車站附近的商家們也從善如流,毫不避諱地花錢弄個又長又大的招牌,
Show出這個全英國(或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名銜。


其實在威爾斯旅行,除了當地特殊的風景、民情外,
威爾斯語也是個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特色。
在北愛爾蘭、蘇格蘭等地,雖然也都擁有異於英語的傳統語言,
但若論及堅持度、普遍性,可都遠遠不及威爾斯,
特別是威爾斯語普及度極高的北威爾斯地區。
在北威,街角的路標、路上的行車指示、名勝古蹟的招牌,
永遠都可以見到威爾斯語與英語並列,而威爾斯語總是字體較大地放在上排。


(連接本島與Anglesey的Menai橋,威爾斯語寫作Porthaethwy…)

在公車上,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們熱烈地用威爾斯語聊天;
讓他們先下車,莫名的堅持驅使他們還會用威爾斯語向你道謝。
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連二十多歲左右的年輕人,
也是開口閉口地用威爾斯語向司機買票、聊天、講電話…。
這在全球少數語言保護日益困難的今日,北威爾斯卻彷若化外之地,實在難能可貴。


(郵局招牌,swyddfa’r就是office…)

不過,威爾斯儘管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風俗,
卻也在與英格蘭對抗的千年歷史中,因優勢英語入侵,
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特有傳統。
當20世紀初,絕大多數的威爾斯人都還會說自己的語言,
到了世紀末,比例已然遽降,只剩不到20%的人口。
90年代以來,靠著威爾斯人不斷向中央政府爭取、
1993年威爾斯語言法的制定、以及中小學強制納入傳統語言課程等措施,
不僅威爾斯人對傳統語言的認同度日益增加,
也有越來越多的威爾斯人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語言。
(不過,不少威爾斯人仍舊不滿中央政府不願正式承認威爾斯語的官方地位,
相關文化團體還在與政府折衝甚至抗爭中)


(北威四大城堡之一,Caernarfon城堡的東北塔)

我想對他們來說,傳統語言的復興,絕不是單純地更改可見的路牌而已;
也絕不是像台灣的政治邏輯,政客每逢選舉時才會不停地用傳統語言向選民問好。
學校中語言課程的實施、官方文件與法令的雙語化
行政機關主動接受傳統語言(威爾斯的法院開庭時,當事人可自由選擇使用語言),
甚至政府承認傳統語言與官方語言的平等地位,都關乎一種語言的生存契機,
以及住民對傳統語言的堅持和信心能否真實地維繫。
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對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非官方語言的國家政策,
就顯得模糊、紊亂,或者──這從來就不是主政者真正關心的施政項目。


(火車車廂裡的緊急逃生說明,mewn argyfwng就是in case of emergency…)

撇開嚴肅的語言政策不談,威爾斯語的拼音與發音規則,
總是讓我們這些外地人望之傻眼,全然不知究竟應如何說出口。
之前去德國、西班牙或義大利旅行,總是能在當地文字中觀察出一些端倪,
臆測出與英語間的細微連結,畢竟這些語言都是由拉丁文衍生而來;
但在威爾斯,我只能挫折地承認:這似乎是與拉丁文完全無關的文字啊~~


Snowdon山腳下的Llanberis環湖鐵路告示。
Heddiw => Today!?
Rheilfford => Railway!?

有人覺得威爾斯語的拼音方式詭異得很有趣嗎?
考驗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試試Llandudno車站的安全告示吧。
上下對照一下,並把下半部的威爾斯語讀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itaNGeoffr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