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老爸跟我說:鄉愁,是從味覺開始的。
謹記老爸的話,出發前不只大啖老媽料理的台灣美食,
還硬是在台南四處搜尋會讓人口頰留香的各色小吃,
包括:度小月擔仔麵、山根日本料理、鱔魚意麵,
當然更不能忘記每天2杯、每杯30元的紅太陽梅果綠茶、金桔檸檬。

但也是來到學校後,才真正體會到台灣人為何可以透過食材、調味、搭配,,
打出享譽國際的美食名聲,而什麼又是「道地」的英國食物。
宿舍餐廳裡的早餐,永遠是一成不變的培根+香腸+荷包蛋+穀片。
不過,這已經是三餐中最正常的一餐了;
晚餐時每個人可是彷若在戰場上顫顫兢兢避開地雷般地揀選,
深怕自己餐盤上放的是「不能放進嘴裡」的食物。
悲慘的是,從York回來的那晚,所有人都在這地雷陣中陣亡了。
因為:米飯沒熟。


宿舍伙食的米飯本來就不好吃,除了米本身就有一股怪味外(據說是消毒水味~~),
餐廳更總是有辦法煮出「粒粒分明」、保證不黏牙的米飯。
也就是說,英國人似乎學不會東方人煮出又軟又黏又香的白米飯;
或許這也是許多亞洲學生吃飯時心裡的共同疑問:
「你們英國人為什麼要把食材搞成這副德性??」。

而當晚沒熟的米飯,可不只是顆粒分明,而是擲地有聲了。
哀鴻遍野的結果,飯後每個人得花時間逐一將盤中的米粒清乾淨,
倒廚餘的隊伍大排長龍,或許創了餐廳的歷史紀錄?

不過出國前,好友馬瓜語重心長地說,
留學生身處異鄉絕境,總是會自己找到生存之道的。
面對整盤比較像是要餵狗或餵豬的食物,Vincent撿了每餐都有的白麵包,
放上主食炸雞排(當然美味程度還是遠遜於台灣夜市的香雞排),
撒些生菜,抹上塔塔醬,出乎意料地成了一個雞排堡。

或許因為還在為卡在喉嚨間乾硬的米飯作嘔,我如法炮製之後,
突然覺得這個急就章的雞排堡,在台灣可能吃一半就往垃圾筒裡丟了,
此刻卻猶如天降甘霖一般,引起一陣食物帶來的高潮快感。
從此以後,我已經很少再傻傻地乘裝了食物就往嘴裡送,
開始學著在餐廳現有的、不甚美味的選項中,搭配出「比較」像人吃的食物。

現在,就開始期待9月底自己開伙的日子吧。
也許,我要開始學習怎麼把台灣美食搬到英國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itaNGeoffr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